身边是上百万伏的特高压,脚下是70层楼高的线路杆塔。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他已经工作了二十年,参与完成超、特高压带电作业300余次,累计减少停电时间700多个小时,创造的经济价值超过3亿元……他就是“大国工匠”王进,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带电作业班副班长。
王进是伴随我国电网事业发展起来的产业工人杰出代表,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压带电作业勇士”。他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重要思想,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公司的新征程上创新创效干精彩,谱写了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
2020年,王进从事带电作业已20个年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王进对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了系统梳理,并一点一滴分享给同事和徒弟们。多年来,他干一行爱一行,在危险艰辛中积累经验,在孜孜以求中涵养本领,从一名只有中专学历的普通工人成长为行业专家。
王进第一次参加带电作业培训是在2001年,他看到有人在铁塔上爬到一半就吓哭了,心中无比忐忑。顺着铁塔往上爬,听着嗡嗡的电晕声,王进感到头皮发麻。在进入电场的一瞬间,手跟导线产生的电弧,还有电弧带来的巨大声响,都让王进想停下脚步。但随后他稳了稳神,牙一咬、心一横,一把抓住了高压线,成功实现等电位,完成了他的第一次带电作业任务。就在“摸电”的那一瞬间,他与带电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严谨认真地开展每一次作业,从始至终保持安全零事故。
王进在酷暑天气开展超高压线千伏辛聊线有一处导线破损,需要立即处理。依规定,断股超过25%,必须断电,重新压接导线。而当时天气炎热,这条线路所带的负荷特别大,断电检修会导致限电。最终,企业决定带电处理导线破损问题。王进主动请缨,在高温中爬上50多米高的铁塔实施带电修补。当时,铁塔的表面温度已达到60摄氏度。
2011年10月,±660千伏银东线号塔导线线夹螺栓处开口销脱落,情况紧急,需要立即开展带电作业。银东直流线千伏输电线路工程,输送电力占当时山东电网负荷的近十分之一,相当于整个青岛市的用电负荷,是一条“不能停电的线日,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了带电作业全程。王进用不到1个小时,成功完成了这次带电作业。比起停电检修,这次带电作业为社会节省电量1000万千瓦时,避免经济损失500余万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走线时,带电作业人员要站在距离地面50多米的高压线上,两手紧紧抓住两股线向前移动。“我们站在高压线路下面看,电缆线都是光滑的。而近距离接触时,你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由于电磁场的长期作用,高压线的表面特别毛糙。作业人员以前佩戴的都是普通手套,一次作业下来不仅手套会磨破,弄不好手也会擦破皮,并且手套不够光滑,走起线来阻力会非常大。未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研发了走线专用手套。”王进说。
从发明走线专用手套开始,王进和他的同事开启了创新之路。2011年2月28日,±660千伏银东直流输电工程双极投运。该工程线路多项技术在当时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国内外均无可借鉴的带电作业标准及经验。工程投运后,王进和同事们就着手研究带电作业工作。经过他们的努力,±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距离、安全防护指标及措施最终确定。在成功进行带电作业的基础上,他们编制完成了《±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导则》,研制了带电作业屏蔽服、电位转移棒、大刀卡、四线吊等工器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
王进团队自主研发的“±660千伏直流架空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和工器具创新及应用”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5年1月9日,王进登上了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中国工程院院士雷清泉评价说:“这些工法和工器具的创新均来自生产一线,具有较强的工程实用性与指导性,代表了工人创新的实力,体现出较高水准,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当我站在不断前行的彩车上用力挥手时,自豪之情在内心不断涌动!”2019年10月1日,王进作为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受邀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与航天、高铁、大飞机等大国重器的建设者共同乘坐群众花车,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这些年来,王进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被授予五四青年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入选中宣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的“最美职工”,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大国工匠”荣誉称号,获评“中国电力楷模”。2016年,他当选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兼职副主席。此后,他又成为第十二届全国青联常委、党的十九大代表。
2012年7月“王进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坚持“创新+实训”模式,充分的发挥创新创效、实训实践、传承传播、成长成才四大功能,先后完成创新成果30项,获得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2017年12月,该工作室被评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