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前往气体扩散厂去视察,他从未想过,居然会在这里碰到一个熟人,在见到她的第一面,就惊讶无比地说道:“我见过你嘛,只是你后来隐姓埋名,连你先生都找不到你啰!”
1912年,上海书香世家王家又迎来了一个新生命,她就是王承书,她的父亲曾是进士,之后又被清政府送到了日本留学,民国初年更是成为了高等学校的教授。
王承书没有成为“伤仲永”,从小到大,她都是学校里面的尖子生。1930年,王承书被保送到了燕京大学物理系,更为难得的是,她还是物理系连续三年,唯一一个以第一名成绩毕业的女生,学无止境,六年后,她更是获得了人人艳羡的燕京大学硕士学位。
在燕京大学里面,王承书不但完成了自己的学业,而且还遇到了一生挚爱,她和自己的导师,物理学家张文裕认识并相爱了,两个人在战乱里结为了夫妻。
张文裕照旧在物理系教书,但是,此时的王承书有点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她对自己的未来一片迷茫。
就在这时,她听到一个消息,美国密歇根大学有一笔奖学金,针对的人群就是亚洲有志留学的女青年,但是,其中一项规定就是:不给已婚妇女。
对于这样的要求,王承书实在是没办法理解,在她看来,“为什么已婚不行?”女子能不能干出一番事业从来就不是依靠已婚还是未婚来裁定的。
思及此,不服气的王承书给奖学金组委会写了一封信,将自己的情况说的明明白白,也表明了自己的决心,面对王承书这样的人才,美国密歇根大学没放弃,将录取通知书送到了她的手中。
对于王承书的决定,她身边熟悉的朋友表示不理解:“王承书,张文裕又不是养不起你,你怎么一个人跑到美国去?”面对这样的质问,王承书没好气的说,自己为何需要靠丈夫养着,她自己为什么不能去念书,自己去工作?
得知妻子的决定后,张文裕表示理解并支持。妻子都这么努力了,作为丈夫也不能拖后腿。于是,张文裕跟着妻子一块远渡重洋。
在王承书之前,密歇根大学从来就没有接收过已婚妇女,但是王承书实在是太优秀了,于是,国际物理学劝慰乌伦贝克教授破例将她给录取了,王承书便沉下心来和教授一块搞气体研究。
刚到美国的时候,王承书生活的很艰难,生活拮据,又遭遇歧视,可是,王承书从来就没折下过自己的脊梁。
在美国的时候,王承书为了省钱,不管去哪里都是步行,而且她走路的速度很快,因为只要她看到美国人走在自己的前头,她就一定要超过对方,也是因她这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才支撑着她比别人走得更远。
在进行博士论文答辩的时候,王承书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但是,她的导师认为她的观点不对,于是连续说了三次的“NO”,然而,王承书对自己的研究和思考非常的有信心,也无比镇定地回答了三次“YES”,随后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非常详尽的阐述,最后,她的理论也得到了导师的赞同。
即便是在异国他乡,王承书表现得也一如既往地出色,她和物理学权威乌伦贝克共同提出了一个让整个学界都震动不已的观点,也就是以两个人名字所命名的“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
即便过去三十多年,乌伦贝克教授依旧记得王承书,并给予了她高度的评价,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王承书愈战愈勇,没过几年,她就又提出了索南多项式,这个成果让她又一次的在整个世界出名。
如果王承书继续留在美国,她的前途肯定不可限量,但是,对于她来说,回祖国效力才是她最为坚定的选择。
1949年,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的时候,王承书就和丈夫做好了决定,他们要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但是,想要回去也是困难重重,因为当时美国政府有一条明确的禁令:凡是在美国学习了理、工、农、医的科学家们,都不允许回到新中国去,而王承书和丈夫就在被禁止的 名单里面。
面对这样的局面,周恩来总理做了不少的努力,最后,在国际舆论的强压之下,美国政府才不得不逐步解除禁令。
这个消息传来以后,王承书他们一边将自己的书寄回祖国,一边又不间断的给美国政府递交回国申请,一旦被打回来就再接再厉继续申请,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之下,他们终于在1956年得以回国。
其实,按照美国法律规定,如果连续在美国居住5年就能申请加入美国国籍,面对这样的诱惑,王承书和丈夫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他们的目标很明确,他们随时准备回国,报效自己的国家,虽然目前祖国还很穷,科研条件也比较差,但是,条件同样是需要人去创造的,而不是等待别人去创造,王承书要参加到创造条件里面。
其实,在回国之前,王承书夫妇已拥有了体面的工作和极为优厚的待遇,他们不是不爱美国的优厚生活,但是,与此相比,他们更爱自己的祖国。
10月6日,对王承书来说是她一生都不会忘记的时间,因为在这一天,她回到了阔别15年的祖国故土,当看到五星红旗飘扬的时候,她的内心激荡,满心满眼都是为国家做贡献,国家需要她干什么她就干什么。
王承书回来时,正好赶上我国筹备建设“热核聚变研究室”,当时,我国在这样的领域就是两眼一抹黑,没有半点经验可以借鉴,对于王承书来说,这也是她从未接触过的陌生领域。
向王承书发出邀请的是钱三强,面对这份邀请,王承书毫不犹豫又坚定地说道:“我愿意。”
其实,作出这个决定对王承书来说也很有影响,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她将要和自己年仅8岁的儿子分开生活,只有周末才能看到儿子,她对儿子是不舍的。
但是,这项工作谁都没有干过,不论是谁接手都不容易,更何况,大家都已经分门别类的准备好自己的工作,手底下还有一拨经验不多的小年轻,只有她刚刚回国,将任务交给她,对工作的影响最小。
接手工作后,王承书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其中,她先是带着一些前往苏联学习,学习结束以后,他们又马不停蹄的坐着火车回国,在路上的七天七夜里,王承书也没有闲着,而是抓住每分每秒的时间,将带回的资料全部翻译成中文,书很快就得到出版,在两年的时间里,王承书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她带领着队伍,填补了我国在热核聚变理论方面的空白,这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大跨步,而她带领的这批学生也成为了热核领域数一数二的人才。
正在王承书打算继续在这一领域大展拳脚的时候,钱三强又找到她,将一项秘密任务交给她:国家目前正在研究,但是,在进行浓缩铀生产的时候陷入了僵局之中,可是,浓缩铀又是制造的核心技术。
这时候应该派谁去接手这项重任呢?就在这时,钱三强想到了王承书,两年前他交付给王承书的任务,她圆满完成,给予了他们极大的惊喜,因此,将这项任务交付与她,可以放一百二十个心。
当钱三强找到王承书后,将所有的情况都告知她:承书,国家需要她在此进行改行,不过,这项工作必须秘密进行,也就是说对所有人保密,就连她的亲人都不能知道这件事,不知道王承书能不能同意。
虽然只有短短三个字,但是里面蕴含着深刻的意义,这项工作不但需要她放弃自己之前在物理领域的所有成就,还得隐姓埋名,很可能要隐姓埋名一辈子,不仅如此,还需要瞒着自己的丈夫,同家人分开很久,没时间上限。
时任副总参谋长张爱萍还曾去铀浓缩厂做过一次调研,当问及他们有没把握按时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时,目光一直投向王承书,面对这样的疑惑。王承书坚定地回答:可以。
张爱萍又继续询问,有什么依据。王承书回答:他们研究的数据能够充分的证明,能够保证按时完成任务。
王承书说到做到,在王承书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之下,他们提前完成供给我国第一颗的装料任务,上级领导见此,给予了她极高的评价,面对这番表扬,王承书没有一人居功,而是说:这都是大家的功劳。
1964年,前往气体扩散厂去视察,他从未想过,居然会在这里碰到一个熟人,在见到她的第一面,就惊讶无比地说道:“我见过你嘛,只是你后来隐姓埋名,连你先生都找不到你啰!”
的记忆力非常好,因为1959年时,王承书的胸前戴着大红花,参加了全国群英会,但是,之后就失去了她的消息,他从未想过,王承书隐姓埋名参与了浓缩铀的制造之中。
对于王承书这样的人才,也无比的敬佩,她这样舍小家为大家,为了祖国的建设,一心奉献自己,她值得所有人的尊敬。
当年王承书孤身一人悄悄地来到504厂做科研项目,即便放眼整个504厂,她都是唯一一名女性科学家,为了祖国发展的更好,不过50岁的她就已经一头白发。
王承书的努力没有白费,同年10月16日,在神州大地上一朵硕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为了这一天,中国已经等了几十年,这一次,我们真的站起来了。
没过多久,钱三强又一次来到504厂找到王承书,关切的问她在这里工作有没有困难,生活有什么困难,有没什么东西需要他捎给她的丈夫,王承书连续回答了三个“没有”。
随后,钱三强深吸了一口气,问道:如果让她继续隐姓埋名,继续核事业,在504厂发光发热,她愿不愿意,王承书又坚定的说:“我愿意。”
在她笔记的扉页,有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写着:无论在任何条件下,坚决最好地完成党交给我的任何任务。为此,她愿意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从入党的那一刻起,王承书就将自己280多元的工资里面拨出200元交党费,剩下的钱她也不会完全用在自己的身上,其中一部分还要拿去资助学术活动和家中有困难的人员。
面对王承书的这一决定,党委的还劝过她,党费也不能这么交,她得留下钱生活啊!
结果,王承书依旧摇摇头,表明了自己既然已经入了党,那就要为党做贡献,她自己用不了这么多钱,国家也不用给她这么多钱。
其实,王承书并非不需要这笔钱,她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家里摆放的是旧沙发、旧柜子,睡得还是硬板床。因为常年都奔波在工作之中,王承书和丈夫都积劳成疾,可他们很少去医院里面治疗,他们既担心影响到工作,也不想让国家为他们花钱。
王承书晚年时患有白内障,医生曾建议她打10针进口药,但是,当她听说每支药要消耗600元的时候,问道她的这双眼睛值6000元吗?
虽然王承书对自己抠门,但是,她对祖国和人民无比的慷慨,三年困难时期,她的学生的笔记本和笔都是她用自己的工资给他们买的。
1992年,张文裕因积劳成疾去世,之后,她将丈夫积攒的全部积蓄10万元一分不少的都捐给了“希望工程”。
1986年,为了纪念他们一家人回国30周年,王承书举行了一个小型的家庭宴会,在宴会上,她说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话:如今有的人弃祖国而去,有的人出国学习后便不愿意再回来,但是她却要纪念自己回国的日子。
有的人说中国穷,即便是想搞科研也没有条件,这些早在她回国之前就已经想到了,而且,那时候的条件比现在还要差。如今三十年过去了,她能够骄傲的说,她的选择没有错,她的事业就在自己的祖国。
1992年,已经80岁高龄的她,依旧在工作,她争分夺秒的为祖国培养人才,即便患有眼疾,还依旧认真地一篇又一篇的看学生的论文,还极有耐心地将四五页英文稿一笔又一笔的描深,再用放大镜阅读,对她来说,能够将她的学生培养起来,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安慰。
1994年,王承书与世长辞,听闻噩耗,杨振宁发开了唁电::“痛闻王承书先生因病去世......她的奉献精神和处世态度是我们的榜样。”
第二,她的遗体不有必要进行火化,直接捐献给医学研究或者是教学单位,想让他们能够充分利用可以使用的部分;
第四,除了留给未婚的大姐8000元生活费外,她所有的钱,除却最后一次党费,剩下的都捐献给“希望工程”;
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都心心念念着祖国和人民,希望贡献出自己最后一份力量。
王承书先生一生都在为祖国奋斗,她是最可爱,也是最可以让我们敬佩的科研人员之一。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